[轉載自聯合新聞網]

早上十點,搖滾樂評人陳德政打開電腦,在冰島樂團Sigur Ros的樂聲中開始寫新書。他不擔心因起身換CD打斷思緒,因為他早把所有專輯轉成MP3連續播放。 下午三點,陳德政邊用iPod聽最新收到的Podcast(播客,網路個人廣播電台),邊到咖啡館和樂友討論合作的數位DJ帶,好在晚上的網聚播放。兩人戴著耳機、在筆記型電腦一起調整好作品後,陳德政又忙著上網,看看會員逾億人的MySpace社群網站上傳了哪些新歌。 

不同時空功能 需要不同載體 

晚上十點,陳德政回家打開黑膠唱盤,放上Broken Social Scene的新片,開始寫人次破百萬的部落格「音速青春」。對他來說,深夜就該聽黑膠、CD,那相對緩慢的播放過程,正足以舒緩睡前的情緒,定時就得換面、換盤,也是對他「該動一動了」的親切提醒。 

網路紀元,傳統音樂載體必得退位?愈來愈多樂迷以行動證明,因應不同時空和功能,他們需要不同的載體。
「未來是數位、CD、黑膠並存的社會。」誠品音樂館館長吳武璋指出,近年許多新唱片一次發行CD、黑膠兩種版本,再免費附上數位版,正是「音樂載體多元化」最「具體」的證明。 

CD基本盤觸底 黑膠逆勢成長 

根據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(IFPI)統計,台灣CD總銷售張數雖從1997年起持續下跌,近七年來更從2400萬張一路下滑到640萬張。然而比起前幾年每年暴跌20%,去年下跌率陡然降為6%,唱片業者估計,CD銷售的基本盤已漸漸顯現,「底線差不多了」。 

黑膠更逆勢成長。IFPI數據顯示,去年黑膠銷售量較前年暴升近十倍,達數千張,這還只是加入IFPI會員的唱片業上傳數字。 

誠品去年起首辦的「黑膠文藝復興」展覽、講座,每次都吸引大批人潮,年輕人赫然占多數。在大家以為唱片行漸漸走入末路時,賣黑膠的唱片行卻悄悄增加,光是台北就擴張到32家,金革唱片還在去年成立黑膠旗艦店。 

數位檔方便聽 實體值得珍藏 

去年英國樂團「電台司令」首創的銷售策略,再度證明數位檔確實是方便的「音樂試金石」和聆聽載體,但樂迷對真正喜歡的音樂,仍會購買實體珍藏。 

他們先在官網開放新專輯數位檔下載,價格由樂迷自行決定,卻有逾六成網友沒付費,業界一時都認為電台司令「信任網友」的策略錯誤;然而兩個月後實體專輯發行,衝上銷售排行榜第一名,業界這才知道「網路加實體」才是整套銷售策略。 

「感官的意念不會消失。」六年級後段班的陳德政指出,實體載體特有的多感官體驗,例如「打開CD和翻內頁時手的觸感、細看樂團的造型設計、紙質的味道」,都是網路做不到的。而黑膠的音質,乃至如同儀式的播放過程,更讓這種體驗達到極致。 

「多聲道時代」已然來臨。在時空被切割得更零碎、生活形態更多元的現代社會,光是一種音樂載體已無法滿足樂迷。知名樂評張繼高(吳心柳)曾說,「音響是手段,音樂是目的」,現代的樂迷當慶幸擁有那麼多「手段」,可以同時達成賞樂的目的。 

【聯合報╱本報記者/何定照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CMT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